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1年 19卷 7期 刊出日期:2021-04-10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灵宝护心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潜在机制

谭宇,史大卓,柴华,马晓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模拟对接的方法探究灵宝护心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中医综合数据库(TCMID)获得灵宝护心丹所含9味中药相关活性化合物和作用靶点;通过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获得AMI相关基因,利用String 11.0数据库获得目标基因;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化合物-靶标网络,根据拓扑学参数筛选灵宝护心丹治疗AMI的核心靶点;利用Cytoscape 3.7.2插件ClueGO+Cluepedia对疾病和药物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注释分析。结果灵宝护心丹化合物-AMI靶点网络包含57个疾病靶点和104个活性化合物,核心靶点包括叉头转录因子(FoxO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CASP3、白介素-6(IL-6)、AKT1、SOD2、Bcl2等。GO功能富集得到73个条目;KEGG富集到111个通路,并且被分类为16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亚组,主要涉及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凋亡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等。使用GeneMANIA数据库构建核心靶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对其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利用分子对接模拟软件Autodock Vina 1.1.2,对关键药效分子与核心靶标进行配体-受体对接模拟计算。结论基于网络药理学预测灵宝护心丹治疗AMI的潜在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其药效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清热解毒法辅助PCI术对冠心病病人临床疗效及MACE影响的Meta分析

朱骏宏,金政,褚庆民,都治伊,吴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清热解毒方药辅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检索清华同方系列数据库(CNKI)、万方知识服务平台数据库(万方)、维普期刊数据库(CQ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EMbase、MedLine(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搜索清热解毒方药辅助PCI术治疗冠心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根据预先指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运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检索出中文、英文文献1 103篇,最终纳入22项合格研究,共计1 829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清热解毒方药+常规治疗(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相比可改善中医症状疗效[RR=1.28,95%CI(1.19,1.38),P<0.000 01],降低中医症状积分[MD=-4.34,95%CI(-6.78,-1.90),P=0.000 5],改善心绞痛疗效及心电图疗效[RRAP=1.16,95%CI(1.06,1.27),P=0.001;RRECG=1.51,95%CI(1.18,1.94),P=0.001];清热解毒方药+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可降低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RR=0.46,95%CI(0.35,0.60),P<0.000 01];在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方面,清热解毒方药+常规治疗亦优于常规治疗[MD=-2.72,95%CI(-3.76,-1.68),P<0.000 01];检索到的文献研究中报道不良反应较少。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清热解毒方药联合常规治疗可明显提高PCI术后病人的总体疗效,有效清除血清CRP,降低术后MACE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血栓心脉宁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吉洁,梅俊,朱颖,张颖,徐凤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血栓心脉宁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BATMAN-TCM平台对血栓心脉宁片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血栓心脉宁片2 201个潜在靶标分子(score≥20分)的功能分布显示,在94个功能条目显著富集,如信号传导活性、脂质代谢、细胞增殖等。运用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潜在靶标分子,发现靶标分子KEGG生物学通路显著富集在AMPK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cGMP-PKG信号通路等78个通路,涉及血管功能的调节、脂质运输与降解、糖脂代谢等过程。通过靶标基因的疾病条目富集分析发现,血栓心脉宁片对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有一定治疗作用。结论通过网络药理学预测血栓心脉宁片可能通过调节糖脂代谢、信号转导通路等环节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温肾活血方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薛秋,袁佳,彭杰,宋菲,刘凡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LCZ696)联合温肾活血方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生存质量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5月在重庆市中医院心内科就诊的90例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A组、治疗B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基础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A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B组在治疗A组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治疗,3组均以治疗8周为1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试验距离和NT-proBNP、LVEF、LVEDD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A组、治疗B组中医证候疗效更佳(均P<0.05),且NYHA分级提高更显著(P<0.05),NT-proBNP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改善LVEF更为明显(均P<0.05)。治疗B组较对照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加(P<0.05),而治疗A组 6 min步行试验距离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B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改善6 min步行距离方面优于治疗A组(P<0.05)。而在改善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缩小LVEDD方面治疗A组、治疗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病人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加用沙库巴曲缬沙坦可改善中医证候,提高NYHA分级,降低NT-proBNP,升高LVEF,降低LVEDD,但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增加6 min步行距离方面与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比较改善不明显,在沙库巴曲缬沙坦基础上加用温肾活血方可明显改善病人6 min步行距离,并进一步改善中医证候。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中医证型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杨德爽,张瑾,姚睿祺,王子涵,陶诗怡,陈颖,吴佳芸,黄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调研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和认知功能规律,探讨 冠状动脉CTO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9年6月—2020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及西医心内科住院病人176例,根据病史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CTO组和轻度冠状动脉病变组(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中医证型、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及生化指标,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CTO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CTO组痰浊闭阻证、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阳虚证病人分别有41例、22例、20例、11例。CTO组存在认知障碍病人比例多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TO[OR=2.517,95%CI(1.178,5.377),P=0.017]、年龄[OR=1.110,95%CI(1.065,1.156),P<0.000 1]、他汀用药[OR=1.900,95%CI(0.841,4.293),P=0.123]、血小板[OR=0.992,95%CI(0.985,0.999),P=0.033]、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OR=0.991,95%CI(0.985,0.998),P=0.010]是冠状动脉CTO病人认知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冠状动脉病变病人存在一定认知障碍,他汀类药物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CTO、年龄增大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基于气郁质肝火扰心证失眠的中药干预评估

林海,王开娜,宋虎杰,王显著,张若平,任庆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基于气郁质肝火扰心证失眠的中药干预评估可行性。方法选取符合本研究入选标准的失眠病人80例,采用随机、单盲方法分为两组,在基础治疗方法上治疗组给予清火安神汤,对照组给予龙胆泻肝汤。干预6周后,评定两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等。结果PSQI评分:两组组内治疗前后、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可改善睡眠,但治疗组更优。中医症状:不寐、急躁易怒、胁肋痛和胀满等主要症状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均可明显改善中医主要症状,但治疗组更优。中医体质分类及判定: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对照组体质无转化,治疗组变化不明显。结论清火安神汤既可明显减轻失眠症状又可改善体质,治疗效果优于龙胆泻肝汤治疗,且副作用小,安全性好。

李时珍《本草纲目》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研究

张珊,张京春,艾玉珍,邢雅璇,闫龙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李时珍《本草纲目》治疗心系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筛选《本草纲目》中治疗心系疾病的附方,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附方104首,药味121种,得到用药频次≥5次的药味18种,关联药对12对,核心药物16组,新方9个。结论李时珍治疗心系疾病,以从脾论治、形神兼顾、擅用重剂为用药特点。
基础医学论著/研究

基于Nrf2通路研究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李文娣,孙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通过转录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通路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疗效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方法15只健康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为空白对照组,60只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自发性高血压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25 mg/kg)、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50 mg/kg)和苯那普利组(10 mg/kg)。连续灌胃8周,在1周、5周、8周时测量各组大鼠收缩压情况;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胸主动脉形态学;眼底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动脉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去甲肾上腺素(NE)和血栓素B2(TXB2)的含量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中AT1R的阳性表达;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胸主动脉中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依赖还原型辅酶/Ⅱ醌氧化还原酶Ⅰ(NQ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自发性高血压组相比,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和苯那普利组均能降低大鼠收缩压(P<0.05);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和苯那普利组均能改善血管内皮损伤和提高血管弹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自发性高血压组大鼠视网膜动脉直径略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和苯那普利组均能使大鼠视网膜动脉直径变宽;自发性高血压组大鼠血清中AngⅡ、ET、NE和TXB2的含量均明显增加(均P<0.01),丹参酮ⅡA低剂量、丹参酮ⅡA高剂量和苯那普利能降低AngⅡ、ET、NE和TXB2的含量(均P<0.05或P<0.01);AngⅡ的受体(ATIR)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中呈阳性表达,在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和苯那普利组中阳性表达降低;自发性高血压组大鼠胸主动脉中Nrf2、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量降低(均P<0.01),丹参酮ⅡA低剂量、丹参酮ⅡA高剂量和苯那普利能提高大鼠胸主动脉中Nrf2、HO-1和NQO1的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丹参酮ⅡA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血管活性物质的表达和激活Nrf2通路有关。

卡马西平对癫痫模型大鼠海马损伤作用及对Fascin-1、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朱百科,王新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卡马西平对癫痫模型大鼠海马损伤的作用及对肌成束蛋白(Fascin-1)、突触素(SYP)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54只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级SD健康大鼠,选取40只建立癫痫模型,分为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10只,另设10只正常大鼠为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分别给予卡马西平(质量浓度2 g/L)15 mg/kg、30 mg/kg、50 mg/kg进行治疗,采用脑电图机观察大鼠潜伏期、持续时间、波幅指标,统计发作次数、发作总时间,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处理,观察海马区细胞凋亡指数,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Fascin-1、突触素、Bcl-2、Bax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潜伏期及Fascin-1、Bcl-2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持续时间、波幅、海马区细胞凋亡指数及突触素、Bax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卡马西平各剂量组潜伏期高于模型组,持续时间、波幅、海马区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潜伏期、Fascin-1、Bcl-2表达水平高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持续时间、波幅、发作次数、发作总时间、海马区细胞凋亡指数及突触素、Bax表达水平低于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能降低癫痫模型大鼠海马损伤程度,起到一定的抗癫痫作用,可能与调控Fascin-1、突触素、Bcl-2、Bax表达水平有关。

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CD36表达的影响

黄幸,常静玲,刘长英,刘若凡,高永红,李晶娅,张根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脑血疏口服液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Ⅶ型胶原酶以大鼠尾状核为目的注射点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血疏组,每组6只。脑血疏组按照3.6 mL/kg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分别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后连续3 d模型组和脑血疏组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mN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观察大鼠血肿周围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观察CD36阳性细胞数。蛋白质印迹法(Westem Blot)检测各组血肿周围组织CD36的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与脑血疏组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脑血疏组神经功能恢复较模型组快;与模型组比较,脑血疏组HE染色坏死面积减少,周围组织疏松减轻,神经细胞核结构较清晰。Westem Blot检测脑血疏组CD36表达量高于模型,免疫组化检测脑血疏组血肿周围CD36阳性细胞数高于模型组。结论脑血疏口服液可以通过增加大鼠脑出血后CD36表达,改善其神经功能缺失及促进血肿吸收,减轻脑出血后继发脑损害。
综述与进展

环状R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郭欣,范春雨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环状RNA(circRNA)在心血管系统的研究进展,circRNA通过内源性竞争调控机制调控基因的表达,在细胞的增殖、凋亡和衰老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circRNA在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几种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中与正常个体间存在表达差异,这也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天麻钩藤颗粒药理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邓谦,石江, 方丽,张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天麻钩藤颗粒的组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和阐述,发现天麻钩藤颗粒临床广泛应用于高血压、眩晕、头痛、失眠、脑卒中、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天麻钩藤颗粒源自我国近代巴蜀中医药名家胡光慈先生编著的《中医内科杂病证治新义》中的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息风、清热安神的功效。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双参通冠胶囊配合常规西药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病人血液流变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徐谭,刘如平,袁俊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常规西药联合双参通冠胶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病人心功能、血液流变学、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PCI术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44例)行常规西药+双参通冠胶囊治疗,观察两组心功能、血液流变学变化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全血低切黏度、中切黏度、高切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红细胞比容、血浆黏度相比对照组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更低,射血分数(EF)更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WP)、室间隔厚度(IV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估中情感认知、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健康状况、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高(P<0.05)。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病人双参通冠胶囊治疗,可获得更佳的血液流变学、心功能改善效果,改善预后,病人生活质量提高。

残余SYNTAX评分评估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

符红军,赵聚博,邢国辉,高传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比较SYNTAX评分和残余SYNTAX(rSS)评分评估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9年1月在洛阳市中医院确诊的STEMI并行PCI治疗的病人210例,根据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分为MACCE组和非MACCE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MACCE发生的独立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SYNTAX评分和rSS评分评估老年STEMI行PCI治疗术后不良预后的临床价值。结果MACCE组与非MACCE组相比,病人年龄、SYNTAX评分和rSS评分较高,高血压、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冠状动脉三支病变病人所占比例较高(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YNTAX评分和rSS评分为STEMI病人PCI术后发生MACCE的独立影响因素。SYNTAX评分预测STEMI病人PCI术后发生MACCE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3%、65.4%,曲线下面积为0.702,截断值32分;rSS评分预测STEMI病人PCI术后发生MACCE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74.6%,曲线下面积为0.824,截断值5分。rSS>5分组MACCE的发生率为37.2%、脑卒中发生率为14.0%和再次血运重建率为11.6%,均高于rSS≤5分组,全因死亡率和再发心肌梗死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SS>5分是老年STEMI行PCI治疗术后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预测价值大于SYNTAX评分。

射血分数正常的高血压病人M型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参数与心肌重塑的相关性

吕希俊, 潘菊花, 李婕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射血分数正常的高血压病人M型超声心动图特点及参数与心肌重塑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左室射血分数正常高血压病病人100例作为观察组,收集同期100名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行M型超声检查,观察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与瓣环运动峰值速度比值(E/E′)、每搏输出量( SV)、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前后下壁运动幅度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IVST增高[(10.84±1.76)mm与(8.57±1.82)mm, P<0.001];LVPWT增高[(9.84±1.35 )mm 与(8.45±1.41)mm, P<0.001];E/A增高(1.13±0.33与1.02±0.28, P=0.012);A增高[(0.89±0.18)m/s与(0.79±0.20)m/s, P=0.004];E/E′增高(12.58±3.72与8.57±2.66, P<0.001);前壁、后壁、下壁运动幅度显著增高(P<0.01)。LVEDD、IVST、LVPWT及前壁、后壁、下壁运动幅度与LVMI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之前,高血压病人可出现心肌功能损伤,M型超声心动图参数与心肌重塑有关,M型超声可用于识别高血压病人早期心肌重塑。

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康彦同,赵丽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清炎性因子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8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时间分组,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治疗的病人作为试验组(44例),将2017年3月—2017年12月治疗的病人作为对照组(41例)。两组均给予低盐饮食、戒烟限酒、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干预,同时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治疗8周后试验组给予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治疗8周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4.580, P<0.05);试验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4.86±0.75)ng/L与(7.54±1.12)ng/L、(3.24±0.65) mg/L与(5.74±0.80)mg/L、(12.15±1.54)ng/L与(15.21±2.15)ng/L, P<0.05],血清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高于对照组,血管内皮素-1(ET-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脉通胶囊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有助于提高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临床疗效,可能与拮抗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等因素有关。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黄晓莉,郝君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肾上腺素能受体表达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西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支持处理,观察组则实施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清α受体蛋白表达量和β受体蛋白表达量水平、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指标变化情况;统计两组干预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及救治成功率,分析干预过程中心房脑钠肽(BNP)水平变化趋势;且随访1年,统计两组生存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α受体蛋白表达量和β受体蛋白表达量均较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α受体蛋白表达量和β受体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低于干预前(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LVEDD和LVES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1 d、干预后10 d及随访1个月,观察组BNP水平均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干预过程中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及心肌梗死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存率为90.0%,对照组生存率为47.5%。结论针对慢性心力衰竭联合使用超声引导下左侧星状神经节阻滞,可降低体内肾上腺素能受体水平,改善心肌收缩与舒张能力,降低心肌损伤,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ADRB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郑曦,熊挺淋,张荣驿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ADRB1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发病及病情轻重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5月收治的86例冠心病病人为试验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86名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DNA直接测序法检测ADRB1基因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DRB1基因Ser49Gly位点等位基因模型(Ser与Gly)和显性基因模型(Ser/Ser与Ser/Gly+Gly/Gly)为冠心病的影响因素[OR=2.4,95%CI(1.3,5.1),P=0.008;OR=1.9,95%CI(1.1,3.4),P=0.012];Arg389Gly位点各基因模型与冠心病无相关性;试验组SYNTAX评分3个亚组间Ser49Gly位点多态性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RB1基因Ser49Gly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而与SYNTAX评分所示的冠心病病情轻重无关;基因Arg389Gly位点多态性与冠心病无独立相关。

血清脂滴蛋白5、抗凋亡多肽和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表达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袁鹰,何平,汤祥瑞,李炯侠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清脂滴蛋白5(perilipin 5)、抗凋亡多肽(HN)和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表达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49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3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perilipin 5、HN和RBP-4水平,对冠心病病人行冠状动脉造影并行Gensini评分,分析血清perilipin 5、HN和RBP-4指标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随访1年,观察不同预后病人间血清perilipin 5、HN和RBP-4指标,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照组、SA组和UA组perilipin 5、HN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对照组、SA组和U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BP-4水平从高到低分别为UA组、SA组和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A组Gensini评分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Gensini评分进行分组,随着Gensini评分的升高,perilipin 5、HN水平下降(P<0.05),RBP-4水平升高(P<0.05)。Pearson检验发现perilipin 5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411,P<0.001),H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362,P<0.001),RBP-4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54,P<0.001)。经1年的随访,共有28例病人出现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依据预后进行分组,结果显示,发生MACE病人RBP-4水平较高,perilipin 5、HN水平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erilipin 5、HN是MACE的保护因素(P<0.05),RBP-4是MACE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perilipin 5、HN和RBP-4水平与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血RBP-4水平升高或血清perilipin 5、HN水平下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病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以及预后不良情况。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影响因素

韦华清,黄流强,韦岑,潘华生,黄正泉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帧数(CTFC)等变化情况,并分析与STEMI的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140例STEMI病人,且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急诊PCI术后7 d内初发心房颤动病人67例为观察组,PCI急诊术后7 d内无新发心房颤动病人73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心脏彩色超声指标、hs-CRP及NT-proBNP等结果,进行两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平均动脉压/心率 (MAP/HR)降低、平均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结果显示,年龄、PCI术后校正的CTFC、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P波离散度(Pd)、LAD是STEMI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当发生STEMI时,由于在心脏病理生理改变方面有累计及叠加效应作用,此类病人易发生心房颤动;PCI术后CTFC、hs-CRP和NT-proBNP可用于心房颤动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的影响

王丹,方芳,刘欣,何晓玲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2018年6月于中国地质大学医院就诊的12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通心络组(54例)、联合治疗组(51例)及对照组(23例),通心络组给予通心络胶囊口服,联合治疗组给予组心络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降脂治疗,对照组指导生活方式调整。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动态观察IMT值、血脂改善程度及主要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等,所有病人于入组前及入组后6个月、12个月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测,测量IMT值;同时检测肝功能、血脂、白细胞计数、NLR等指标。结果各组观察期内肝功能均在正常范围值内,治疗12个月后通心络组、联合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MT值较对照组降低;治疗6个月、12个月后联合治疗组NL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过程中通心络组出现1例急性脑梗死,联合治疗组出现1例心绞痛,对照组出现2例急性脑梗死。结论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水平及IMT值,降低NLR,减少主要心脑血管终点事件,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与他汀类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病人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徐娜,徐滔,门琛,贾坚,占伊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AL-CA)病人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早期诊断及治疗,从而改善预后,延长生存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人民医院84例诊断为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性病人临床资料,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病人84例,其中男55例,女29例,男女比例为1.9∶1;年龄(59.98±7.50)岁。化疗组51例,死亡25例;非化疗组33例,死亡27例。使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化疗对病人生存情况的影响,化疗组较非化疗组生存时间长(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8个月与5个月,P<0.001)。对53例行血清游离轻链(sFLC)检测的病人以血清游离轻链差值(dFLC)中位数189.98 mg/L为界点,分为高dFLC组和低dFLC组,高dFLC组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2的病人比例高于低dFLC组(19.2%与55.6%,P<0.01);Cox单因素分析提示dFLC≥189.98 mg/L、心功能分级≥Ⅲ级、E/A>2、心律失常、低血压为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但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进行多变量分析时,仅E/A>2、低血压是影响病人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心肌淀粉样变性病人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预后差,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组织二尖瓣环位移技术评价重度子痫前期病人左心房功能的应用价值

杜亚倩,许建萍,赵晓宇,徐楠,王丹丹,孟蕾,魏鹏程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应用组织二尖瓣环位移(TMAD)技术评价重度子痫前期(SPE)病人左心房功能,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SPE病人46例(SPE组)和正常妊娠(NP)孕妇43名(NP组),分别行常规及全容积超声心动图检查。采用全容积成像技术获取标化左房膨胀指数(LAEI)、左房被动排空分数(LAPEF)和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采用TMAD技术获取相应参数:左心房充盈期位移(TMAD-D)、被动射血期位移(TMAD-P)及左心房收缩期位移(TMAD-S)。结果与NP组相比,SPE组TMAD-D、TMAD-P和TMAD-S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NP组相比,SPE组标化LAEI、LAPEF和LAAEF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组TMAD-D、TMAD-P和TMAD-S与相应的标化LAEI、LAPEF、LAAEF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5、0.576、0.572,P<0.001);TMAD-D、TMAD-P和TMAD-S诊断左房功能受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8、0.832、0.759;标化LAEI、LAPEF、LAAEF的AUC分别为0.880、0.840、0.835;全容积成像参数的AUC较TMAD相应参数的AUC略增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AD技术可简便、快速、准确地评价SPE病人左房时相功能,可作为临床评价左房功能的新方法。

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梁国泉,罗剑静,廖广婧,杨澄,翟永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在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0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及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均证实存在心肌缺血证据,且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真性分叉病变(依据Medina分型,其中111,101,011为真性分叉病变)。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8例。术前1 d两组病人均口服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剂量为300 mg,对照组进行拘禁导丝保护技术治疗,研究组进行拘禁球囊技术治疗。记录所有病人手术操作相关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支架植入数量、球囊数量、导丝数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中胸痛、术中冠状动脉夹层、术中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及治疗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手术均成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中心律失常、术中血流减慢,术后分支闭塞或夹层、术后血清肌钙蛋白/心肌酶水平升高、术后分支血流动力学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42%,对照组为27.0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拘禁球囊保护技术凭借操作简单、造影剂用量少、X线曝光时间短、支架植入少、球囊用量少、导丝用量少、治疗费用少等诸多优势适用于冠状动脉非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并未增加术中术后并发症、不良反应等。

基层医院应用斑块旋磨术处理冠状动脉严重钙化病变的优势分析

吴捷华,谭鸿斌,谢卫星,许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行斑块旋磨术处理冠状动脉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在黄山首康医院因冠状动脉钙化病变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33例冠心病病人。 按是否进行斑块旋磨分为旋磨组和对照组,比较旋磨组和对照组术中和术后各相关指标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 结果旋磨组与对照组在即刻手术成功率(100.0%比88.9%,P<0.05)、手术时间[(132.7±26.7)min与(158.6±45.5)min,P<0.01]、使用高压球囊个数[(1.5±0.6)个与(2.6±0.8)个,P<0.01]、总并发症(6.7%与27.8%,P<0.01)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冠状动脉斑块旋磨术在基层医院严重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病人中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斑块旋磨术处理手术成功率高,手术时间短,使用高压球囊少,总并发症减少。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合并糖尿病病人IGF-1、IDE水平及其相关性分析

贾真,曹景莹,陈恺,杨宇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合并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降解酶(insulin-degrading enzyme,IDE)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AD合并糖尿病、AD不合并糖尿病、糖尿病不合并AD病人,各40例,分为AD合并糖尿病组、AD不合并糖尿病组、糖尿病不合并AD组。选取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40名老年人为正常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空腹血糖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IGF-1、IDE水平,并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AD合并糖尿病组IGF-1表达水平高于糖尿病不合并AD组、AD不合并糖尿病组及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DE表达水平,AD不合并糖尿病组和AD合并糖尿病组低于正常组、糖尿病不合并AD组(P<0.05)。重度AD合并糖尿病病人IGF-1水平高于中度、轻度病人,IDE水平低于中度、轻度病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F-1、IDE之间呈负相关(r=-0.370,P=0.019)。结论IGF-1、IDE在老年AD合并糖尿病病人中表达异常,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其可能参与老年糖尿病合并AD病的发展。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分析

舒国建,刘家庆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临床文献,建立针灸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选穴数据库,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聚类分析。结果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合谷、曲池和尺泽等;使用频次最高的经络为手阳明大肠经;临床选穴符合中风后痉挛的病因病机特点。根据聚类分析结果,这些穴位可分为重点穴和选配穴。结论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规律可循,根据文献分析所发现的组方规律与该病的病因病机相符,为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加强扬刺百会对中风后抑郁病人MIP-1α和NF-κB/iNOS/NO信号通路的影响

王洪亮,胡方梅,刘国华,段洪波,袁春晓,崔友祥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加强扬刺百会联合口服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疗效及对外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IP-1α)和核因子κB p65(NF-κB p65)/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一氧化氮(NO)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风后抑郁病人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氟西汀组与氟西汀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氟西汀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盐酸氟西汀胶囊口服,每次20 mg,每日1次;针刺+氟西汀组在氟西汀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加强扬刺百会穴治疗,每日行针1次。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后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递质水平及MIP-1α、NF-κB p65、iNOS、NO水平。结果治疗后,针刺+氟西汀组总显效率(76.7%)高于氟西汀对照组(50.0%,χ=4.593,P=0.032);针刺+氟西汀组的总有效率为90.0%,氟西汀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83,P=0.09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和MIP-1α、NF-κB p65、iNOS、NO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针刺+氟西汀组低于氟西汀对照组(P<0.05);两组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1),且针刺+氟西汀组高于氟西汀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扬刺百会治疗中风后抑郁疗效显著,能够改善病人抑郁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且安全性较高,其抗抑郁机制可能与降低趋化因子MIP-1α水平及调控NF-κB/iNOS/NO信号通路、阻断炎症反应有关。

归脾汤加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伴焦虑的临床观察

姚宇涵,郑鑫磊,张逸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归脾汤加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伴焦虑(PSCAD)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对神经功能及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选取遂宁市中心医院2016年2月—2019年1月收治的PSCAD病人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组和中西医组,每组53例。西医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每次10~20 mg,1次/日,连续服用8周;中西医组在西医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归脾汤加味治疗,每次150 mL,2次/日,4周为1个疗程,服用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多巴胺(D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评价副反应、中医证候疗效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证候疗效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57%、88.68%,高于西医组的75.47%、71.7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西医组HAMD-24、HAMA评分、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血清NE、5-HT、DA、BDNF水平均高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西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归脾汤加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SCAD可提高神经递质表达,改善抑郁与焦虑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副反应少,临床疗效显著。

“醒脑开喑法”针刺联合言语训练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陈晓燕,王玉龙,王光益,黄宇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醒脑开喑法”针刺与言语训练联用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失语症病人82例,采用抽签法分成针刺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和言语训练,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醒脑开喑法”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疗效、语言功能、生活质量以及自我效能感水平等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针刺组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各项语言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且针刺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自我效能感水平均有改善,且针刺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喑法”针刺与言语训练联用治疗脑卒中失语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病人语言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应用迷宫、双手调节、视觉反应时检测评价轻度认知障碍的研究

郁志华,盛飞,蒋皆恢,陈久林,管青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应用迷宫、双手调节、视觉反应时对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轻度认知障碍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自主研发的多模态认知检测系统,对其中迷宫、双手调节、视觉反应时3个模块的检测结果与老年人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评分进行比较,判断运用迷宫、双手调节和视觉反应时模块进行认知能力检测的可行性。结果轻度认知障碍和可疑阿尔茨海默病老年人的双手调节、视觉反应时检测结果均与正常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不同年龄段结果显示,60~69岁、70~79岁年龄段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的双手调节能力和70~79岁年龄段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视觉反应时的能力较50~59岁年龄段轻度认知障碍老年人明显下降。结论采用非量表的检测工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轻度认知障碍病人的认知和操作能力的下降。

神经康复机械手配合虚拟情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功能的影响

李洪波,王梦迪,张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神经康复机械手联合虚拟情景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上肢功能的作用效果。方法选择淮安市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病人184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和D组。A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B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虚拟情景训练,C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D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神经康复机械手训练+虚拟情景训练。对比4组病人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简易上肢功能量表(STEF)评分,干预前和干预3个月后病人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分以及干预3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4组干预前FMA评分和STE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4组FMA评分和STEF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B组与C组相近(P>0.05),其他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干预前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后4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D组>C组>B组>A组;干预3个月后4组两两比较疗效等级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总有效率高于其他3组(P<0.01)。结论对于脑卒中后偏瘫病人采用神经康复机械手配合虚拟情景训练能够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血管性痴呆病人甲状腺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李红,李方玲,翟树琴,李金辉,李沫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与甲状腺功能的关联及血管性痴呆病人甲状腺功能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45例血管性痴呆病人为观察组,收集同期住院的40例相匹配的非痴呆病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hTSH)检测结果,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及血管性痴呆病人不同证型间的甲状腺功能。结果血管性痴呆病人TT3、TT4水平低于非痴呆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血管性痴呆的辨证分型,痰瘀阻窍型病人TT3水平低于肾精亏虚型及气虚血瘀型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发生率高于非痴呆病人,低TT3、TT4是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TT3水平可为血管性痴呆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治疗大血管闭塞的初步分析

郑垒炬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直接抽吸技术(ADAPT)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 年1月—2019 年5月在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卒中绿色通道中心接受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治疗的大血管闭塞病人14例,记录病人一般信息,术前及出院时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病情,用脑梗死溶栓试验(TICI)评估血管再通情况,90 d随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4例病人采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血管内治疗,取栓次数中位数为1(1,2)次,其中2例取栓2次和1例取栓4次病人术中出现出血,1例取栓4次病人90 d随访mRS评分为4分,1例取栓3次病人随访最后死于肺部感染并发症。TICI血管再通分级,2a级1例,2b级6例,3级7例。术前NIHSS评分为15.0(17.5,19.5)分,与出院时NIHSS评分为5.0(7.5,8.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4,P<0.01)。术中未发现远端栓塞、血管夹层、动脉痉挛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90 d 随访中,11例愈后良好,mRS评分0~2分;2例愈后不良,mRS≥3分。结论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ADAPT技术在卒中绿色通道中治疗大血管闭塞具有一定安全性。
理论探索

脏邪腑出法治疗心系疾病探微

邱克伟,马妍,任得志,张军茹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梳理中医脏邪腑出法的理论框架,分析心邪膀胱出、心邪胆出、心邪大肠出的生理病理基础及其在心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探究脏邪腑出法在心系疾病临床的应用价值,明确脏邪腑出是愈病的重要途径。

浅谈奔豚汤治疗肝郁化热型心悸的临床应用

狄炳男,王亚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选取肝郁化热型心悸,通过分析《金匮要略》中奔豚气病和心悸之间的关系,探讨奔豚汤在治疗该证型心悸中的临床应用,从而拓宽临证用药思路。
经验交流

基于“络损髓伤”理论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分析

朱心怡 ,王雨晴 ,李楠楠 ,陈志刚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缺血性脑白质病是脑小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逐年增加。目前西医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病情的发展。陈志刚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提出本病与年老体虚、久病耗损等病因有关,病机实质为“络损髓伤”,治疗当以填精益髓、化痰通络为主,陈志刚教授以自拟活络益脑方临床治疗缺血性脑白质病疗效显著。

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积分与焦虑、抑郁、社会支持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宋丽波,李海燕,杨丽丽,董国菊,徐浩,吴丹丹,李利娟,李旭,李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血瘀证积分与焦虑、抑郁、社会支持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并确诊为冠心病血瘀证病人200例,进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积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积分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积分评定分析。结果血瘀证积分与HAMA积分、HAMD积分、SSRS积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血瘀证积分与焦虑积分、抑郁积分呈正相关(r=0.46,P<0.01;r=0.24,P<0.01),与SSRS积分呈负相关(r=-0.36,P<0.01)。结论HAMA积分、HAMD积分、SSRS积分可作为冠心病血瘀证积分的影响因素。

柏晋梅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经验

白震宁,王海萍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探讨柏晋梅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分别从中医学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认识、柏晋梅教授关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辨证论治、典型病例讨论、临床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经验等方面加以阐述,发现柏晋梅教授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尤其是配合中医分阶段辨证施治,能够缩短疗程,改善病情,治疗效果明显。

自拟醒脾祛瘀通脉汤治疗痰湿瘀滞型眩晕60例

李全香,张红旗,李汾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醒脾祛瘀通脉汤治疗痰湿瘀滞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痰湿瘀滞型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脾祛瘀通脉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等。结果试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血管活性物质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脾祛瘀通脉汤治疗痰湿瘀滞型眩晕效果显著,可有效调节血管活性物质水平,促进病人症状改善。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雷龙涛,马西文,滑劲咏,李茹捧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不同性别、年龄成年人群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研究血清Hcy水平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方法在两个不同中心分别选取健康体检者和住院病人,共分为4组,即中心一体检组、中心二体检组、中心一住院组和中心二住院组。分别观察各组观察对象血清Hcy≥10 μmol/L和≥15 μmol/L的发生率;比较各组内<50岁和≥50岁人群不同性别间Hcy水平的差异;观察不同性别人群Hcy水平随年龄增加的变化趋势。结果Hcy≥10 μmol/L发生率在82.6%~97.0%,Hcy≥15 μmol/L发生率在38.1%~55.2%。<50岁人群,男女Hcy平均值差为7.61~9.06 μmol/L(P<0.001),≥50岁人群,男女Hcy平均值差为5.06~5.90 μmol/L(P<0.001)。20~30岁,Hcy水平呈下降趋势;30~60岁男性,30~70岁女性,Hcy水平呈平稳趋势,>60岁男性及>70岁女性,Hcy水平呈上升趋势。 结论血清Hcy水平≥10 μmol/L和≥15 μmol/L发生率与报道差异较大,不同性别间Hcy水平差异显著,随年龄增加,Hcy水平呈不同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