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 过刊浏览

2021年 19卷 11期 刊出日期:2021-06-10 目录

临床医学论著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西洋参-丹参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林泉,徐凤芹,马晓娟,王哲,李丹丹,殷惠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西洋参-丹参药对治疗冠心病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西洋参、丹参的活性成分及其靶点,并在Uniport数据库标准化蛋白质靶点信息;通过Gencards、OMIM、TTD、DRUGBANK数据库获取冠心病相关靶点基因,筛选药物和疾病共同靶点,利用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网络,筛选关键活性成分;通过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共同靶点PPI网络,筛选关键靶点基因;采用DAVID数据库对共同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3.7.0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结果共筛选得到西洋参-丹参63个活性成分和153个潜在靶点,与1 420个冠心病靶点相映射,得到72个共同靶点,富集分析得到GO分析结果578个、信号通路116条;西洋参-丹参的关键活性成分木犀草素、丹参酮ⅡA、β-谷甾醇、4-亚甲丹参新酮、丹参新醌D、二氢丹参内酯、2-异丙基-8-甲基菲-3,4-二酮、罂粟碱、鼠尾草酚酮和隐丹参酮主要通过调控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蛋白激酶1(AKT1)、肿瘤抑制蛋白53(TP53)、肿瘤坏死因子(TNF)、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MAPK14)、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人原癌基因c-Fos(FOS)、白细胞介素1β(IL1B)等相关靶点蛋白,干预机体的细胞增殖凋亡、炎症反应、信号转导、缺氧反应、基因表达、药物反应、对雌二醇的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等生物学过程,并可能通过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等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结论初步揭示了西洋参-丹参治疗冠心病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临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向。

中医皮部疗法辅助治疗高血压的Meta分析

陈晶晶,马晓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中医皮部疗法辅助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和PubMed数据库,筛选出中医皮部疗法辅助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得到4 131篇文献,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共计1 241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OR=2.97,95%CI(1.92,4.62),P<0.000 01],试验组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对照组[MD=-8.32,95%CI(-9.16,-7.48),P<0.000 01],试验组在降低舒张压方面优于对照组[MD=-3.80,95%CI(-5.14,-2.47),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中医皮部疗法辅助治疗高血压有较好的疗效,但由于本研究有一定局限性,结论还需更多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肖文丽,张莹,高铸烨,赵艺涵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系统评价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AH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收集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0年2月1日,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文献质量,应用RevMan 5.3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共计936例病人,Meta结果显示: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能够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总有效率[RR=1.20,95%CI(1.13,1.28),P<0.000 01]、射血分数[MD=5.16,95%CI(3.94,6.38),P<0.000 01]、B型钠尿肽[SMD=-4.32,95%CI(-5.99,-2.65),P<0.000 01],在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与常规治疗相比,左西孟旦联合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临床症状,提高射血分数,降低B型钠尿肽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三七-扶芳藤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

莫霄云,杨朔,黄琛,何贵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三七-扶芳藤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药效调控网络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Uniprot数据库及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筛选出三七-扶芳藤药对的有效活性成分,基于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 Cards遴选心力衰竭相关靶点,通过Venny2.1在线软件作图工具平台获得药物-疾病共同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对重叠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注释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通过构建三七-扶芳藤药对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共筛选出16个有效化学成分、345个药物靶点、148个疾病-药物共同靶点,核心包括环加氧酶1(PTGS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STA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蛋白激酶(Akt1)、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低聚果糖(FOS)等多种靶点协同作用,通过KEGG富集分析得到144条通路,主要涉及AGE-RAGE通路、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通路、两面神激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蛋白(JAK-STAT)通路、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等多条通路发挥作用。结论三七-扶芳藤药对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达到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抑制心室重构等作用。

麝香保心丸联合心脏康复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影响的临床疗效分析

沈淑馨,赵宗磊,王顺保,杜娟娟,丁守坤,王丽霞,石鹏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在心脏康复治疗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的临床症状及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方法将64例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他汀类、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二级预防药物,同时开具戒烟、心理、饮食及运动处方,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压、左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血流速度(TFC)、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及临床症状[健康调查12条简表(SF-12)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随访1年后两组在血脂、血压、左室射血分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TFC、IMR、SAQ评分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心脏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可进一步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的治疗效果。

益肾逐瘀法对帕金森病病人脑白质超微结构的影响

陈宇航,刘岑,袁永娥,于艳敏,张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病人脑白质超微结构的改变,探讨益肾逐瘀法对PD病人脑白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对PD病人(PD组)和健康对照人群(对照组)各9例行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TI)扫描,PD组病人基于益肾逐瘀法予培元解痉汤中医辨证施治,服用中药4周后再次进行SMRI及DTI扫描,并在治疗前后行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第3版(UPDRS 3)、帕金森中医证候量化分级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测试。SMRI及DTI数据使用dcm2niix、ART、VistaSoft处理后计算出部分各项异性指数(FA),用AFQ、CSD生成具有100个离散位点FA的纤维束走行线图,并用MATLAB对FA值及MMSE评分、中医证候量表、UPDRS 3评分进行比较。结果PD组治疗前左侧扣带束、右侧下纵束、右侧钩束部分节段FA值较对照组低,但双侧皮质脊髓束存在部分节段FA值较对照组高;PD组治疗后左侧扣带束部分位点FA值逆转,较治疗前升高;治疗前后MMSE评分及UPDRS 3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量表(非运动症状部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病人在使用益肾逐瘀法治疗后非运动症状改善,并在左侧扣带束部分位点实现FA值逆转,说明益肾逐瘀法对于PD脑白质损伤存在一定治疗效果。

养心氏片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人NT-proBNP、心功能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

李玉梅,李俊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联合养心氏片治疗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人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探讨养心氏片对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人的治疗机制。 方法选取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86例气虚血瘀型冠心病病人, 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接受常规冠心病西药治疗,养心氏片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养心氏片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观察两组病人入院前1 d、出院前1 d、出院后8周复查时中医证候评分、NT-proBNP、LVEF以及6 min步行距离等相关指标变化,结果出院前1 d、出院后8周中医证候评分均比入院前1 d降低,且出院8周后中医证候评分养心氏片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出院后8周,两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出院前1 d,养心氏片组低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8周LVEF高于入院前1 d,且出院后8周养心氏组和对照组的LVEF均高于入院前1 d,养心氏片组为(53.86±4.78)%,高于对照组的(45.06±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出院后8周,两组6 min步行距离水平均长于入院前1 d,且出院8周后养心氏片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心氏片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效果显著,可以提高冠心病病人运动耐量,优于单独使用西医常规治疗。
基础医学论著/研究

MicroRNA-766-3p靶向调控Epac-1影响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艾克热木•吐尔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MicroRNA-766-3p靶向调控Epac-1影响H9C2心肌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方法采用miR-766 NC、miR-766 mimics、miR-766 NC inhibitor、miR-766 inhibitor 转染心肌细胞H9C2;采用 RT-PCR 法检测不同组别 H9C2 中miR-766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凋亡实验检测 miR-766 在 Epac-1 中的凋亡作用;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组别 H9C2中Epac-1及相关凋亡蛋白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miR-766 靶基因。结果与miR-766 NC组细胞相比,miR-766 mimics组细胞中miR-766明显高表达(P<0.001),其心肌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增加(P<0.05),细胞中Epac-1 mRNA及蛋白呈低表达(P<0.05),Bcl-2、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则呈高表达(P<0.05);与 miR-766 NC inhibitor组细胞相比,miR-766 inhibitor组细胞中miR-766呈低表达(P<0.001),其心肌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 Epac-1 mRNA及蛋白呈高表达(P<0.05),Bcl-2、Caspase-3等凋亡相关蛋白则呈低表达(P<0.05)。生物信息学网站预测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miR-766与Epac-1 3′UTR存在结合位点。结论心肌细胞中MicroRNA-766-3p可通过靶向抑制Epac-1表达促进调控心肌细胞凋亡。

腺病毒介导的shRNA下调GLP-1R表达对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黄小川,涂强,帅青云,付杰,谢华强,张琰,曹政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的shRNA下调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基因表达对小鼠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EPCs)迁移、黏附、衰老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小鼠骨髓EPCs,以腺病毒为载体将靶向GLP-1R的shRNA干扰重组体转染至体外培养的EPCs;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及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GLP-1R基因表达下调。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EPCs迁移能力,黏附实验检测其黏附能力,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Western Blot检测AKT/eNOS信号通路变化情况。实验分为正常组(在腺病毒转染步骤以EGM-2代替腺病毒液)、对照组(转染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空病毒)和转染组(转染靶向GLP-1R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RNA干扰重组腺病毒)。结果 靶向GLP-1R的shRNA成功转染体外EPCs并下调GLP-1R mRNA及蛋白表达(P<0.01);功能实验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转染组EPCs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黏附能力受损(P<0.01),细胞衰老增加(P<0.01);信号通路显示AKT/eNOS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1)。 结论GLP-1R基因表达下调能显著抑制小鼠EPCs迁移及黏附能力,并诱导细胞衰老,其机制可能与调控AKT/eNOS信号通路有关。
综述与进展

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

任晓园,王慧峰,郝佳,张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探寻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神经丝轻链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杨清燕,陈涓涓,吴军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神经丝轻链基本结构、功能、检测方法及作为轴突损伤标志物在不同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提示其可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后和监测生物标志物,是未来临床和研究中最有前途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研究进展

台润东,黄淑田,马娇婷,台鸣娟,葛捷丽,姚冰琪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综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机制及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来源、药物控制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致病机制,以期为冠心病病人血脂控制、延缓斑块逆转提供理论依据。
心血管病临床观察/研究

芪参益气滴丸联合比索洛尔治疗HFPEF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心室重构的影响

张丹,勾韦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左心室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HFPEF)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HFPEF病人9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比索洛尔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氧化应激和心室重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髓过氧化酶(MPO)较治疗前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较治疗前升高(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MPO低于对照组,SOD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试验距离(6MWT)较治疗前升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较治疗前降低(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LVESD、LVEDD低于对照组,LVEF、6MWT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联合比索洛尔治疗HFPEF,疗效较好,可有效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缓解心室重构,且用药安全性较好。

核主成分-k近邻算法在心脏疾病分类中的应用研究

胡扬,魏毅强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基于核主成分与k近邻算法提出了心脏疾病分类的KPCA-KNN方法,以便更准确地掌握病人的病情。方法通过Q-Q图检验核变换后的数据是否服从多元正态分布,其中核参数采用非参数统计检验——Friedman检验方法进行优化选取,进一步发现在同一种分类方法中,分类正确率对于核参数的选取具有鲁棒性。结果所使用的数据是高维非线性数据,为了避免出现维数灾难和过拟合的现象,使用核主成分方法来减少数据维数,去除非线性因素的影响,通过k近邻算法判断病人是否患有心脏病。该方法在UCI数据库的SPECIF数据上进行了测试。结论核主成分在降维和分类方面表现良好,分类准确率比原始的CLIP3算法提高了15%。与主成分相比,对于非线性数据的分类效果更为优越。在处理心脏疾病数据这一类非线性分类问题时,KPCA-KNN方法使得解决问题又多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RDW对直接PCI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价值

吴丹阳,范忠才,周裕凯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心肌灌注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德阳市人民医院2015年6月—2019年12月264例接受直接PCI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并按照所有病人入院时RDW变异系数的高低分为RDW≤13.00%组(129例)和RDW>13.00%组(135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急诊PCI术后心电图单导联ST段回落率、心脏彩超等,将两组相关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左室射血分数、单导联ST段回落率、RDW、血红蛋白、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红细胞计数、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急诊PCI术后,RDW>13.00%组出现术后灌注不良比例为60.00%,高于RDW≤13.00%组的31.01%(χ=22.33,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室射血分数、RDW、血红蛋白、PDW、红细胞计数、MCHC、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均为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入院时所有病人的RDW与急诊PCI术后心电图单导联ST段回落率呈负相关(r=-0.272,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RDW水平对接受直接PCI后心肌灌注不良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当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入院时RDW水平升高时,直接PCI后心肌灌注不良更严重。

益气通脉宁心饮辅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杜国良,王泽荣,刁邵敏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自拟益气通脉宁心饮辅助西医规范干预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心绞痛疗效及对实验室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ACS介入术后心绞痛病人118例,随机分为西医组(59例)和中西医结合组(59例),西医组给予西医规范干预,中西医结合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益气通脉宁心饮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指标、炎性因子、内皮素-1(ET-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分化簇62p(cluster of differentiated,CD62p)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latelet membrane glycoprotein ⅡB/Ⅲa,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水平。结果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心绞痛、中医证候及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西医组(P<0.05),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ET-1、vWF、CD62p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水平均低于西医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西医组及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自拟益气通脉宁心饮辅助西医规范治疗ACS介入术后心绞痛病人可有效减轻症状体征,改善心电图表现,纠正血脂代谢紊乱,对于炎性因子、ET-1、vWF、CD62p及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水平具有更佳调控作用。

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冠状动脉慢血流血脂异常的疗效观察

曹先存,赵惠贞,孔德玉,衣少伟,武宗寅,孙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对冠状动脉慢血流血脂异常病人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冠状动脉慢血流且合并血脂异常病人64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3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 每晚1次,蒲参胶囊4粒每日3次;对照组32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晚1次。分别测定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8周、12周两组空腹血脂水平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治疗前、治疗后1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观察并记录临床症状缓解率。结果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与治疗前相比,两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水平均降低,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TG、VLDL-C水平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均降低,HDL-C在治疗后4周、8周、12周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C、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hs-CR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临床效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蒲参胶囊联合瑞舒伐他汀钙可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病人的临床症状,调节血脂水平且不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同型半胱氨酸及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高血压病人早期肾损害的影响

李露,李佳,王玉玲,申晓彧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高血压病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联,明确两者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人(试验组)依据血Hcy水平不同分为4组,第1组:血Hcy为10.0~14.9 μmol/L,第2组:血Hcy为15.0~19.9 μmol/L,第3组:血Hcy为20.0~24.9 μmol/L,第4组:血Hcy为25.0~30.0 μmol/L;另选取3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5组研究对象一般指标,计算各组AASI,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血Hcy、AASI及各指标相关性分析,以便对肾损害危险因素做出预测。结果各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AASI、Hcy、血清胱抑素C(Cys-C)、血β2微球蛋白(β2-MG)比较,第4组高于第1组、第2组、第3组和对照组;第3组高于第1组、第2组和对照组;第2组高于第1组和对照组;第1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ASI与血清Cys-C之间、AASI与血清β2-MG之间、AASI与血Hcy之间、血Hcy与血β2-MG之间、血Hcy与血清Cys-C之间均存在明显正相关(P<0.05)。将血清Cys-C、β2-MG作为因变量,临床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β2-MG水平与平均动脉压、Hcy含量呈线性关联;Cys-C水平与平均动脉压、Hcy含量呈线性关联。结论高血压病人AASI随着血Hcy水平升高而升高,动脉粥样硬化与血Hcy水平存在相关性。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指标Cys-C、β2-MG水平在Hcy病人中较正常者高,说明高血压病人肾损害的进程加速与其血Hcy水平增高有关,血β2-MG、Cys-C与高血压病人的平均动脉压、血Hcy水平有相关性,且血Hcy和动脉硬化程度可认为是早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冠脉综合征病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清鸢尾素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特点

王娜,陈玉善, 刘蕾,杜林翔,王书飞,左艳芳,李婷婷,李宗赢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血清鸢尾素及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周口市中心医院确诊的ACS病人10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00例(SAP组),检测对比两组的BaPWV、ABI、血清鸢尾素、D-D、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分析ACS组病人的BaPWV、ABI、血清鸢尾素、D-D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S组和SAP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率、SBP、DBP、TG、TC、HDL-C、LDL-C、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NT-proBNP、Gensini评分均高于SAP组(P<0.05),ACS组BaPWV、D-D高于SAP组(P<0.05),ABI、血清鸢尾素水平低于SAP组(P<0.05)。ACS病人BaPWV、D-D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5),ABI、血清鸢尾素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清鸢尾素水平与BaPWV、D-D与ABI呈负相关(P<0.05);血清D-D水平与BaPWV、血清鸢尾素与ABI呈正相关(P<0.05)。结论ACS病人BaPWV、D-D水平升高,ABI与血清鸢尾素降低等相关指标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ACS病人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新血压分类人群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熊上,王瑞英,路申潞,郑晓斌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新血压分类人群中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Th17)与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与细胞因子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资料完整的各类研究者288例,根据血压值分为正常血压组(94例)、血压升高组(78例)、高血压1级组(61例)、高血压2级组(55例)。观察比较4组一般资料、生化指标、细胞分类数量及细胞因子[Th17细胞绝对计数、Treg细胞绝对计数、Th17/Treg、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血压与Th17/Treg、细胞因子、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的相关性。结果4组间生化指标、免疫细胞数量及比值、细胞因子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Th17/Treg、IL-6水平高血压2级组高于高血压1级组、血压升高组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相关性研究显示:Th17/Treg及细胞因子与血压呈正相关(P<0.05),Th17/Treg与细胞因子水平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Th17/Treg、IL-6、TNF-α、IFN-γ与血压存在线性关系。结论免疫状态与细胞因子水平在高血压形成过程中可能存在共同作用,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血压上升至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之前就已有表现,故其可作为早期评估高血压的可行指标。

支架人生俱乐部干预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蒋佳莉,刘汉娜,李宝萍,麦君柳,冯英燕,林和柳,符月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支架人生俱乐部对提高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病人氯吡格雷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2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60例冠心病PCI后病人,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予常规健康教育)及观察组(予常规健康教育联合支架人生俱乐部干预),每组30例。比较两组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及健康行为等。结果观察组术后12个月服药依从性评分为(7.10±0.30)分,高于对照组的(6.09±0.31)分;健康行为评分为(115.71±21.69)分,高于对照组的(96.75±20.25)分(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治疗满意度、心绞痛发作及疾病认知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 PCI术后病人接受支架人生俱乐部干预,能提高服药依从性,改善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治疗满意度、心绞痛发作等。

T波峰末间期对早期复极图形人群的临床意义

陈瑜,廖虹,李燕丽,梁玲娣,孙静,廖建柳,贾彦尧,宋筱海,黎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T波峰末间期对早期复极图形人群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3月我院就诊的294例心电图呈现早期复极图形的病人,根据其临床病史分为无病史组(E1组)、早期复极综合征组(ER组)、合并其他疾病组(E3组),同时选取100名心电图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量各组常规心电图中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T波峰末间期离散度(TpTed)、T波峰末间期与QT间期比值(TpTe/QT),之后每3~6个月随访1次,共进行5次随访,每次随访行常规心电图,记录TpTe间期、TpTed、TpTe/QT,同时通过病史回顾或动态心电图监测的方式统计各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随访持续18个月。统计比较各组入院至随访结束期间TpTe间期、TpTed、TpTe/QT数值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析心电图数据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性。结果入院时和随访时E1组TpTed、TpTe/Q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组、E3组TpTe间期、TpTed、TpTe/QT较对照组均延长,且ER组TpTe间期、TpTed、TpTe/QT较E3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1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组、E3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上升,且ER组较E3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病人及早期复极图形合并其他疾病病人的TpTe间期、TpTed、TpTe/QT等T波峰末间期测量指标较正常人明显升高,且TpTe间期、TpTed、TpTe/QT等T波峰末间期测量指标对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具有临床意义。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认知功能障碍与康复情况分析

张亚杰,郑云燕,张革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认知功能障碍(POCD)与康复情况的关系。方法纳入2016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的病人200例,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OCD分成POCD组(62例)与非POCD组(138例)。比较两组术前、术中相关资料及指标水平,主要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身高、体重、吸烟、饮酒、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7 d活动评分、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心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包括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结果POCD组与非POCD组各项术前、术中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组术后7 d活动评分低于非POCD组,而ICU停留时间、总住院时间均长于非POCD组(P<0.05);POCD组与非POCD组在术后谵妄、胸腔积液、肺部感染、心律不齐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CD组与非POCD组术后各项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人POCD会延长康复时间,同时降低术后活动功能,但对术后并发症以及心功能的影响不显著。

血流储备分数测定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及预后的临床价值

吕涛,王凯,王新明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测定对冠心病介入治疗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90例冠心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治疗,观察组先测定FFR后再决定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支架植入数、造影剂用量及术后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记录并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调查两组术后1年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支架植入数、造影剂用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缩短、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年内,两组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及因心绞痛再入院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R检测指导冠心病病人PCI治疗可有效降低支架植入数及造影剂用量,改善心绞痛症状,缩短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脂肪因子鸢尾素、趋化素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研究

张晓艳,范志宏,王亚楠,景田涛,李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清鸢尾素、趋化素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30名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25例2型糖尿病病人为糖尿病组,26例2型糖尿病肾病病人为糖尿病肾病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C肽、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微量白蛋白(AIb)、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ACR)、血肌酐、尿素氮、鸢尾素、趋化素等,同时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3组C肽、T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α(L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和糖尿病肾病组FPG、2 hPG、HbA1c、FINs、HOMA-IR、TG、LDL、ApoE、AIb、趋化素水平均明显增高,HOMA-β、HDL、鸢尾素水平均明显降低,且糖尿病肾病组较糖尿病组FINs、AIb、趋化素水平更高,鸢尾素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健康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肾病组血肌酐、尿素氮、ACR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鸢尾素与HDL、HOMA-β呈正相关(P<0.01),与FPG、HbA1c、FINs、HOMA-IR、LDL、AIb、血肌酐、尿素氮呈负相关(P<0.01);血清趋化素与FPG、HbA1c、FINs、HOMA-IR、LDL、AIb、血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P<0.01),与HDL、HOMA-β呈负相关(P<0.01);血清鸢尾素与趋化素呈负相关(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收缩压、HbA1c、C肽、AIb是鸢尾素的独立影响因素,HbA1c、AIb、ACR是趋化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鸢尾素、趋化素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且二者与糖脂代谢、肾功能、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其中HbA1c和AIb是鸢尾素和趋化素共同的影响因素。
神经科疾病临床观察/研究

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的Meta分析

朱金妹,庄任,何俊,丁渝权,蒋玲龙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检索200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发表的关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CCT)文献,纳入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560篇文献,经严格筛选后,最终纳入21项研究,涉及1 524 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3.65,95%CI(2.65,5.02),P<0.000 01],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级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MD=-0.64,95%CI(-0.97,-0.30),P=0.000 2],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MD=7.59,95%CI(5.85,9.33),P<0.000 01],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MD=9.96,95%CI(7.64,12.27),P<0.000 01]。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的临床疗效,且有助于改善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痉挛程度、上肢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

天麻钩藤饮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黎玮,黄盛新,朱艺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病人大体评定量表(GAS)评分、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评分、颈动脉内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MMSE、BSSD和G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MMSE、BSSD和G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ADL、CDR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ADL、CDR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颈动脉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颈动脉内膜厚度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血细胞比容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可有效改善病人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痴呆程度,并有助于减少病灶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且安全性良好。

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及其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变化

刘娟,崔佳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清可溶性凋亡相关因子(sFas)及其配体(sFas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河北省怀来县医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病人92例为试验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84名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sFas、sFasL、BDNF水平,依据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将试验组又分为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比较3亚组间血清sFas、sFasL、BDNF水平,并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病人血清sFas、sFasL、BDNF水平与MMSE评分、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血清sFas、sFasL均高于对照组,血清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重度组、中度组和轻度组血清sFas、sFasL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清sFas、sFasL水平与MMSE评分、HIS评分存在相关性(P<0.001),血清BDNF与MMSE评分、HIS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病人血清sFas、sFasL水平升高,血清BDNF水平下降,其中血清sFas、sFasL与认知功能障碍、脑缺血程度相关。

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改善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

郝丽霞,陈改花,武润梅,许敏,秦欢欢,韩东丽,赵苏鑫,郭建赟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综合康复方案结合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在研究过程中各脱落2例。两组均予现代康复训练,对照组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一,观察组在现代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联用中医综合康复方案二,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变化。结果两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FMA评分、MBI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内服、针刺治疗、推拿与中药熏蒸相结合的中医综合康复疗法,能更好地改善中风后上肢肌肉痉挛程度及运动功能,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枣仁安神汤协定方联合艾司唑仑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观察

封桂宇,李贤,许志威,覃伟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枣仁安神汤协定方联合艾司唑仑治疗阴虚火旺型不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入选的100例阴虚火旺型不寐病人随机分入西药组、中药组与联合组。西药组每晚服用艾司唑仑片1片,中药组每日服用枣仁安神汤协定方水煎剂1剂,联合组同时服用以上两种药物。3组均治疗4周,对比3组临床有效率、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治疗后,3组在中医证候积分、PSQI、HA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中药组(P<0.05);治疗后,3组中医证候积分、PSQI、HAMA评分均有降低(P<0.01),且联合组低于其他两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中药组、联合组低于西药组(P=0.006)。结论枣仁安神汤协定方能改善病人睡眠质量,且联合艾司唑仑能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颅内动脉狭窄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恶化及早期预后的关系

华键,周其达,秦琳,朱晓华,戴庆勇,吕梦凯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恶化(ND)及其早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124例,其中发生神经功能恶化34例(ND组),未出现神经功能恶化9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水平、 ApoB/ApoA1比值以及颅内动脉狭窄的差异。ND组病人中存在颅内动脉狭窄者22例(狭窄组),不伴狭窄者12例(未狭窄组),比较其发病30 d预后情况。结果ND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心房颤动、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C、TG、LDL-C、HDL-C、ApoA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D组ApoB水平、 ApoB/apoA-1比值、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6±0.27)g/L与(0.93±0.23)g/L,P= 0.011;(1.02±0.27)与(0.89±0.25),P= 0.011;64.7%与28.9%,P< 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颅内动脉狭窄[OR=0.269,95%CI(0.113,0.642),P=0.003]与ND发生有关。发生ND后,狭窄组早期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9.1%与16.7%,P= 0.017)。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是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发生ND的危险因素且与其早期预后有关。

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液流变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彭杰, 李洁琼, 熊元元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分析舒血宁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病人血液流变学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 ACI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治疗。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对两组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30%)与对照组(78.38%)相比更高(χ=6.198,P<0.05);观察组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更低,SF-36评分和ADL评分更高(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舒血宁注射液治疗ACI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生活质量等。

伴有2型糖尿病的腔隙性梗死脑小血管病与眼底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朱江,陈彭,封婷,王迎,薛亚妮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伴有2型糖尿病的腔隙性梗死脑小血管病与眼底视网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榆林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2014年1月—2019年11月伴有2型糖尿病腔隙性梗死脑小血管病住院病人40例为伴有2型糖尿病组,选取同期不伴有2型糖尿病腔隙性梗死脑小血管病住院病人40例为不伴有2型糖尿病组,两组均进行眼底照相和神经影像检查,比较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血压、血脂、血糖、眼底病变情况,将伴有2型糖尿病组住院病人眼底病变分期,并与腔隙性梗死的病灶数目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伴有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6.68 mmol/L,不伴有2型糖尿病组平均血糖5.28 m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性别、吸烟史、酗酒史、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2型糖尿病组眼底视网膜病变有28例(70.0%),不伴2型糖尿病组的眼底视网膜病变有10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2型糖尿病组视网膜病变Ⅰ期病人20例(71.4%),不伴有2型糖尿病组Ⅰ期病人8例(80.0%)。眼底视网膜病变与腔隙性梗死病灶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伴有2型糖尿病腔隙性梗死脑小血管病与视网膜病变相比具有一致性,视网膜病变程度可以反映颅内血管病变程度,可以作为伴有2型糖尿病腔隙性梗死脑小血管病变化的临床观察窗口。

急性脑出血病人不同时间血清VEGF、Hsp70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张素雅,朱瑾,王锋,胡春梅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病人发病后不同时间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热休克蛋白70(Hsp70)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行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急性脑出血病人164例。根据手术治疗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2例,观察组为在发病后6 h手术病人,对照组为在发病后6~24 h内手术病人。比较两组病人发病后6 h、12 h、24 h、48 h、72 h、7 d及14 d血清VEGF、Hsp70水平的变化,分析其与手术治疗时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发病后时间的延长,两组病人VEGF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Hsp70水平均先升高后下降。观察组病人发病后24 h、48 h、72 h血清VEGF水平为(150.14±13.88) ng/mL、(167.50±13.82)ng/mL、(188.08±13.52)ng/mL,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血清Hsp70在24 h达到峰值为(25.32±3.03)ng/mL,对照组在48 h达到峰值为(26.67±2.41)ng/mL,两组24 h、48 h Hsp7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发病后不同时刻血清VEGF水平与手术时间呈负相关(P<0.05),且48 h血清Hsp70水平与手术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病人在6 h内行微创血肿清除术,不仅有利于降低血肿栓塞对脑组织的损伤,减少预后风险;而且还能尽早促进机体应激性分泌VEGF和Hsp70,使其水平上调,加快血管及脑组织修复。

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分析

赵晓燕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 分析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治疗缺血性脑梗死的不合理应用情况。方法 收集北京丰台医院2018年8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518例缺血性脑梗死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分析使用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种类、使用频次、用药剂量,超适应证、超疗程使用、不良反应、治疗及预后指标,探讨是否存在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 本次纳入病人共应用12种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共计使用652频次:超适应证用药有157例(30.31%),超疗程使用23频次(3.53%),未采用说明书推荐溶媒75频次(11.50%);病人住院期间发生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27例(5.21%);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14%。结论我院在2018年8月—2019年12月缺血性脑梗死治疗中,对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这类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干预,以提高病人的用药安全性,减少医疗纠纷。
理论探索

基于肠道菌群理论探讨“抑木扶土法”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

王渊,韩祖成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通过中医学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系统阐述肠道菌群理论对“抑木扶土法”治疗郁病的理论基础,以期为郁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研究证明,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展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即在人体胃肠道寄生的菌群与人体存在一种双向信息调节通路,胃肠道菌群可以通过调控“脑-肠轴”对人体的焦虑、抑郁情绪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学认为郁病是长期情志不遂,神志久郁,神明渐泯所致,其病机多为木郁土虚,其中肝郁气滞为标,脾胃虚弱为本,治疗以“抑木扶土法”为主。

基于脑肠轴理论从胃风论治神经内科疾病

韩政云,商庆新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脑肠轴理论是脑与胃肠相关性的理论,脑与胃肠之间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等多方面相互联系并进行双向反馈调节,胃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可增加神经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因而改善胃肠神经系统功能可以防治神经内科疾病。胃风是导致神经内科相关疾病发生发展的病机之一,中医学关于胃风的相关记载既包括胃肠道的症状又有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这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的理论不谋而合。梳理历代医家关于胃风的论述,基于现代脑肠轴相关理论和临床经验,探讨胃风防治神经内科相关疾病的中医药治则,以期启迪临床、开阔思路。
经验交流

《中医杂志》2018年发表的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龙德怀,刘子豪,李享,刘红旭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评价《中医杂志》2018年发表的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RCT)报告的质量。 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杂志》2018年刊载全部文章,筛选出RCT文章,采用CONSORT标准修订版、Jadad评分量表、中医药特色及补充指标对其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2018年《中医杂志》共发表临床研究类文章75篇,其中RCT类文章60篇,占80.0%。CONSORT标准:入选标准、排除标准、随机化方法、干预措施、统计方法等项占100.0%;不良事件处理、研究局限性超50%,分配隐藏、盲法、样本量估算、病例脱落等项占比较低。中医药特色和补充指标:知情同意、中医证型占比较高,伦理审批、经典引用近50%,中医证候疗效评估占35.0%,多中心试验、模拟剂、干预措施质控标准、临床试验注册等项占比较低。Jadad量表评分:0~2分文章45篇,3~5分文章15篇。 结论《中医杂志》2018年间发表临床研究类文章中RCT占比较高。进一步引导作者重视研究方法学,更加符合CONSORT标准、提高Jadad评分、彰显中医药特色,是杂志社面临的重要任务。

芳香温通理论在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析

苏美怡,刘春萍,李雪文,王磊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是影响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和(或)功能的一类疾病,是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原因,且传统抗心绞痛治疗药物效果不佳。CMVD属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病机为气血津液代谢失衡导致的心络受损。芳香温通是陈可冀院士治疗冠心病的重要学术思想,并在哭来笑去散的基础上,研发了宽胸气雾剂用于心绞痛的治疗,成为芳香温通的代表用药。立足芳香温通理论积极探索CMVD的病因、病机和防治规律,对于提高本病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膳食胆固醇对他汀类药物服用人群血脂及肝功能的影响

张竹林,王国芹,张丽贞,马秀瑞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观察不同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对他汀类药物服用人群血脂、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首次接受不同种类中等剂量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20 mg、普伐他汀40 mg、瑞舒伐他汀10 mg)治疗,且初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正常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每日膳食胆固醇摄入量≥3 g/L分为高膳食胆固醇摄入组及低膳食胆固醇摄入组,观察两组服用他汀类药物满1个月后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结果不同程度膳食胆固醇摄入量对他汀类药物服用人群的血脂水平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高膳食胆固醇摄入组他汀类药物相关肝损伤发生率高于低膳食胆固醇摄入组(8.38%与1.02%,χ=11.805,P<0.05)。相同膳食条件下,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治疗病人中,ALT增高病人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服用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的病人中,膳食胆固醇和脂肪摄入水平与ALT升高相关;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对肝功能损伤差异不明显。

成年人无导线起搏的短期临床疗效观察

李丽,韩学斌,安健,高兵兵,李天亮,杜惠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探索成年人行无导线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观察2019年12月—2020 年5月在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行无导线起搏(Micra VR,MC1VR01,美国美敦力公司)的6例成年病人基线特征、起搏心电图、参数等资料,并完成随访。术中记录手术时间、X线曝光量、参数(感知、阈值、阻抗)及影像学资料;术后记录临床症状、并发症、起搏心电图特征、参数及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6例病人均于全身静脉麻醉下成功植入MicraVR。其中间歇房室传导阻滞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2例。手术时间(70±22)min,X线曝光量(68.17±22.59)mGy;6例病人中有5例为一次释放到位,1例经反复回收后释放到位。6例病人术中心室感知(10.10±2.30)mV,阈值(0.55±0.19)V,阻抗(948±68)Ω,起搏QRS波时限(131±3)ms;术后6个月感知、阈值及阻抗分别为(12.05±2.50)V、(0.55±0.11)mV、(635±86)Ω。有1例病人植入3 d后阈值由术中0.88 V/0.24 ms升高至2.0 V/0.24 ms,于1个月随访时,降至1.25 V/0.24 ms,术后6个月降至0.5 V/0.24 ms。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P>0.05)。随访期间无脱位、栓塞、出血、心功能不全、猝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经股静脉植入无导线起搏器较为安全有效,并能保持较低且稳定的起搏阈值。

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康复系统构建及临床可行性研究

危昔均,韦亦茜,秦萍,周萍,李赛,王冰水,李海,杨万章 查看摘要  在线阅览 

目的研究基于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构建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系统及其在住院期病人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构建脑卒中上肢功能康复系统,招募16例脑卒中偏瘫病人进行沉浸式虚拟现实上肢功能康复系统临床试用。临床干预为期3周,且干预前后所有病人均进行偏瘫上肢功能评定-香港版、箱块测试、九洞板测试、改良巴氏指数和运动学参数评定。结果所有病人经过沉浸式虚拟现实康复治疗系统的干预,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治疗前后洞板测试[(128.95±105.15)s与(98.59±80.25)s]、改良巴氏指数(82.57±18.48与87.93±12.00)和运动学参数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事件或者其他不适情况,能较好地耐受每天20 min,每日1次,共15次的干预强度。结论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训练,对病人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